文丨布丁
9吨牛肉卖了44万,来自河南郑州的李女士本以为接了个大单,没想到入了个大坑。
河南电视台报道,李女士近日反映称,自己是做牛肉生意的,前不久来了个大客户,要成吨收购牛肉。双方协商好价格后,一个准备钱一个准备货,等到客户转账完成后,李女士就让对方把牛肉拉走了。谁曾想,这笔钱是涉诈资金,李女士的银行账户因此被冻结。
李女士无奈地表示,对方非常专业且懂行,44万货款分两笔打过来,谁也无法料到是涉诈资金。警方对此回应,李女士的货款并未被全部冻结,只冻结了14万,暂定冻结1个月,李女士可以通过账户正常收付款。
无独有偶,也是在河南郑州,商户徐先生几天前卖了8吨牛肉后,银行账户同样因涉诈被冻结。
徐先生赶紧向警方提供了包括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、发货物流单之类的交易凭证,希望解封账户,拿回货款。截至目前,徐先生的其它银行账户已被解冻,但38万货款仍被冻结。警方表示会尽快调查清楚,依法处理账户资金。

短时间内接连发生两起类似案例,不免让人怀疑,一些电诈分子开辟了新的洗钱赛道,将目标转到牛肉等大宗商品交易上,令商户们防不胜防。
新闻里,负责李女士案的办案民警表示,收款人一定要核实付款人身份信息,张三买货为啥李四付款,发现异常及时终止交易,以免带来损失。可普通人哪会想那么多,而且张三买货李四付款的情形,日常交易中并不鲜见,要识别其中可能存在异常,有些难为人。
现在商户们最关心的是,钱什么时候能拿回来,毕竟账户早一天解冻,生意就能早一天恢复正常。可在以往很多案例里,要拿回钱并不容易,需要长时间的等待。
在成吨的牛肉买卖案之前,诈骗分子常用的手段之一,是在二手交易平台买名贵手表,诱导卖家线下交易,然后卷表跑路。卖家表没了,账户又被冻结。在一些案例中,因涉案资金来自外地,案件由外地警方侦办,往往给当事人带来极大麻烦。
去年浙江温州一位卖表涉诈受害者,被外地警方刑事拘留上网追逃。在配合调查排除嫌疑后,受害者所在地派出所向办案单位出具说明,建议尽快解除刑事强制措施。但后者并未理会,称在按要求将“赃款”转入诈骗案被害人家属账户后,其刑事强制措施才被解除。
资料图片 图文无关
当时有诸多法律相关人士指出,警方要求其退回“赃款”的行为不对。最高法、最高检此前曾联合发布解释,诈骗案中,他人善意取得诈骗财务的,不予追缴。这意味着,卖名表也好,卖牛肉也罢,倘若没有证据证明卖家明知对方是诈骗犯,还帮对方洗钱,就应该被视为“善意取得”。
当然,这需要卖家提供相应凭证,警方调查也需要时间。在7月一个类似案件中,同样是来自河南的商户,30头牛卖了46万后,账户因涉诈被冻结。几天后,广东东莞警方通知商户,银行卡已完成解冻,办完手续钱就能用了。
可见个案的解决,高度依赖于反诈人员的办案效率,对上述两高解释的理解等。
不管怎么说,警方打击电信诈骗,对涉案账户及时冻结,追查诈骗链条上的涉案人,本意没错。可李女士、徐先生这样的无辜群众,本就是受害者,反诈应该尽量避免伤及无辜,也不该让他们承担过高的防范义务。
对受害商户来说,收到了货款却不能用,资金周转持续承压,整天提心吊胆的,无疑是一种煎熬。如果有证据显示商户没有参与诈骗,相关部门应该早日解冻,减少他们的损失,不然可能会扩大受害面,有违反诈的初衷。